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法米納與卡娜芙飼料心得

自己目前主要是買Orijen、Farmina跟Carna4三個牌子的飼料。Orijen在台灣還滿有名的,這裡我就分享Farmina跟Carna4這兩個飼料的心得。


當初留意到這兩款飼料主要是因為Youtube上有個寵物營養師&訓練師叫The Tattooed Dog Trainer。她的頻道滿少人訂閱的,但她有一個狗狗飼料評比的影片,應該是目前在網路上流量最高的飼料評比影片。有快60萬的觀看數。


在這個影片中,她把各個飼料品牌分成五個等級。Carna4拿到最高等級,而Farmina與Orijen、NutriSource 並列第二等級。




後來做功課,發現這兩個牌子幾乎每年都有WDJ推薦;在DFA狗狗食品評價網站上也是五星推薦;也都曾登上Susan Thixton的狗狗食品的推薦名單,就我看到的有限資料,Farmina在2014和2015、而Carna4在2012-2014期間好像曾被Susan Thixton推薦過。會被Thixton推薦的飼料品牌,都是在成份食材、製程各方面上有高標的品質控管。




Farmina是義大利的公司,英國指標性的寵物食品評鑑網(All about dog food),給Farmina的評分在86~91之間(Orijen分數93~95),其中又以它的低穀評價比無穀的好。

特別吸引我的一點是他有出各種的處方飼料,市面上的飼料品牌很多,但有出處方配方的非常少。將來自己狗狗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在皇家、希爾斯兩個牌子之外有其他處方飼料的選擇。


買過它的幼犬無榖雞榴、幼犬低榖雞榴兩種配方,適口性不錯,聞起來味道算是偏重的,跟Orijen味道有的比。秤重1克的飼料平均大概6顆、每克大概4.2大卡。感覺是熱量密度較高的飼料。




Carna4是加拿大的牌子,價位很高是對它的第一印象。但在國外各種我找到的飼料評比中,這個牌子幾乎都在頂端的。後來看Rodney Habib的飼料評比影片,才了解這個品牌特別在於它用比較高成本的製程方式保留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大多數的飼料在製造過程中,因為高溫製程的關係,許多營養素會被破壞,為了讓營養成分符合像是AAFCO所訂立的狗狗營養標準,都另外用添加合成營養素的方式補足被破壞的營養,讓飼料的成分檢驗能夠合格。而Carna4完全只靠原食材所保留下來的天然營養素,通過AAFCO所規定的狗狗營養標準。


這個品牌我目前買過它的魚肉,聞起來很香,不會有腥味,但可能是因為烘培的關係,含水量好像比較少(?),飼料顏色看起來比較淡,質感不太有加工感,有凍乾肉塊的感覺。比起Farmina,我家屁孩更愛Carna4一點。1克的飼料大概5顆、每克大概4.3大卡。


這兩款飼料會是我會定期回購的飼料,最後分享我家的屁孩的照片。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英文版「三體」第一部閱讀心得(雷)

Goodreads讀者網站評分: 3.98 /5.0 (>20000 Ratings)
2015長篇小說雨果獎

這部小說採取第三人稱主要角色間(Wang以及Ye)視角轉換進行故事推展。在背景上是以大陸從文革至現代的近代歷史為框架,嵌進架空故事情節的半架空背景設定。在人物的設定基本上採取扁型的定形設定,除了Ye Wenjie進行較為深刻的刻劃以外,其他人物稍微缺乏層次感。然而對於這本書,我認為最精彩的地方在於其對情節架構與伏筆鋪陳的相當精緻漂亮。

在情節的鋪陳架構上可以分為兩個切入角度交織而成,可以分別稱之為「人類」與「三體人」的情節角度,而藉由這兩個情節角度的敘述,讓讀者們分別了解人類方面以及三體人方面的情節進展。

在「人類」的情節軸線上,時序上採取過去與現在的兩個時間軸交互轉換進行,而這兩個時間軸在情節鋪陳中都有其扮演的角色,過去的情節線以Ye的視角進行,主要在敘述從人類角度整體事件的起源,而在「現在」的情節線則以Wang Miao的視角進行鋪陳,主要帶領讀者經驗事件過程的開展。而在Wang的視角經驗事件的開展的軸線中,穿插帶入過去Ye的視角進行事件源起的敘說,此安排成為相當精彩的伏筆安排,特別是談到Ye是如何地成為一切事件的導火線。

而在「三體人」的情節線上,主要也可拆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三體遊戲」以及從Adventists船上所取回與三體人之間「通聯資料」。透過在情節中穿插三體遊戲的內容,介紹三體人的世界歷史的設定以及三體人所面對的困境。另一方面透過通聯資料,以補足從三體人的角度整個事件的起源與發展。在這兩個情節部分,相似於Ye的視角所扮演的角色,成為Wang情節線的情節鋪展過程中重要的伏筆材料。透過「三體遊戲」讓我們了解「三體」指的是三個太陽的世界困境;而透過「通聯資訊」我們了解三體人對地球的計畫,這部分被作者刻意安排成為最後的伏筆與結局。

「三體遊戲」的設定讓我想起另一部經典科幻作品Ender's game(安德的遊戲),我想這個相似部分應該不是偶然的。


整體而言,這部作品雖是半架空的設定,但其中科普描述不少,可算是部重科幻作品,對那些不適應閱讀科普描述的讀者,可能會覺得讀起來有點硬。而本書情節架構的精彩,相當令人讚賞與推薦。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日劇心得”別讓我走” (有劇透)


這是一部帶有強烈反烏托邦色彩的淺科幻作品。改編自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說。

這作品描述著一群複製人(克隆人)的成長故事,他們的誕生,即是為了將來能將他們的器官用以移植,給那些非克隆人使用。他們把非克隆人稱作”外面世界的人“,是相對於他們這些”裡面的人",因為他們從小便在像是監獄般嚴格管控的環境下長大。

故事在述說著他們對現實的面對、逃避、掙扎、反抗與無奈。

恭子、美和、友彥是從小在陽光學園長大的孩子,他們一直認為自己只是普通的孩子,一直到國小四年級時,被師長告知自己是天使,具有的獨特使命,將來長大後要成為器官移植者,幫助另外一群所謂外面世界有需要的人。

萌懂的孩子們當下無法吸收所被告知的現實,卻逐漸地在接踵而來的宿命下被衝擊著。他們開始知道有另一群跟自己不一樣的人,那些人有著不一樣的生活。他們開始了解自己未來的路已被譜好,他們無法有自己的夢想,無法去追逐自己的希望。他們開始知道自己活不到中年,不能有自己的家庭,不會有自己的孩子。

看著學校的高聳圍牆,期盼著外面世界的不同,希望自己也是外面世界的人。「陽光學園」成為的他們與「外面世界的人」的隔閡來源。

為什麼要當天使,因為是「陽光」的學生。

「陽光」對他們而言,成為不公的代名詞。他們認為「外面的世界」是象徵夢想、象徵希望的自由陽光之地。

然而作者精彩的伏筆就在這裡,就在他們長大離開陽光去到外面的世界後,才明瞭到外面世界才是更加地殘酷黑暗。

在所有的克隆人中,從陽光學園畢業的學生具有特權,可以長大後才進行器官移植,可以自小接受比其他克隆人相對更多、更完整的教育。在其他克隆人眼中,自陽光畢業的學生是幸福的、是令他們羨慕的。

離開陽光後,了解到陽光的圍牆想要阻擋的,不是他們這些孩子的逃離,而是想要把殘酷的世界阻擋在外,在圍牆裡保護著這群不幸的孩子。

世界,確實比他們想像的更大,但卻不是更美好。

在劇中的角色設定也相當精彩,每個角色用著自己不同的方式面對著、對抗著這命運。

美和,一個自卑、渴望被愛的孩子,羨慕著恭子,總是希望成為她,因此總是在追逐恭子的影子。不惜破壞恭子的幸福以讓自己能與她更靠近。面對著命運,恭子一直是她心中的倚靠、寄託,是她的全部。在生命最後的時間,或許是因為更看清自己,決定選擇成全恭子。藉著追逐恭子的影子,她也在追尋自己的價值。

友彥,自小便因為對足球的熱愛,對外面世界帶著夢想,是一個總是向前看的孩子。在現實的殘酷命運之下,即使是再緲小遙不可及的希望,他也不願放棄希望。然而在最後,在現實的殘酷齒輪毫不留情地躡過他最後的希望後,他徹底崩潰了。是恭子的關心與愛,讓他重新振作,走向他的結束。

真實,則象徵著對這體制決心反抗的代表。坦白自身無法願意最好的朋友犧牲自己生命。但面對體制的無奈,卻決定用生命表達出了她的吶喊。

恭子,一個善良的角色設定,是我們在劇中主要的視角來源,看著、想著這一切的殘酷現實的過程,身邊朋友的掙扎與痛苦。自小對友彥的愛以及美和的友誼,是她世界的中心,當友彥被奪走、美和背叛時,對恭子來說,她的世界也被拆毀了。失去了心與靈魂,決定離開實習小屋。

惠美子,象徵著想要從制度面,以溫和手法對抗這體制的角色。然而最後依然走向失敗。她的身世,對我來說也是一個相當精彩的伏筆。

這是一部灰色的作品,雖然是架空的科幻設定,但其對現實世界殘酷的影射,又令人覺得相當寫實。沒有其他常見的反烏托邦作品常見的最後體制崩壞的happy ending。就像惠美子所述說的,這不公的體制背後有許多的既得利益者,建立在對弱勢族群的剝削上,為了迴避道德良心的議題,最直接的做法便是否定弱者的權利與價值。不公體制的翻轉,常都是需要許多人的犧牲、以及時間與金錢的投入,才能一點一滴的扳倒這體制巨獸。

不禁地讓我想起過往人類歷史中在英國與美國的奴隸解放運動,背後也是多少的血淚。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The Black Prism簡介與讀後小感

Goodreads上這本書的評分: 4.23 /5.0
Fantasy Book Review上這本書的評分: 9.3 /10
Amazon上這本書的評分: 4.4 /5.0

這本書的作者是Brent Weeks,
他也是著名的The Night Angel三部曲的作者。
之前看過當中的第一部The Way of Shadows (中譯本: 黯影之途),
或許因為The Way of Shadows是作者初試啼聲的作品,
總讓我感覺讀起來有點不順,
在一些寫作細節上有點點粗糙,
讓我想看第二部的動力不是很高...
才會想說先看看他第二系列的作品,
網路上普遍評價認為他第二系列作品進步很多。

這本書Black Prism為他第二系列Lightbringer的第一本,
在寫作手法上可明顯感覺到整體比The Way of Shadows成熟洗鍊很多,
這一系列目前打算出五本,
第四本即將在這個月底出版。
目前自己正在啃他的第二部Blinding Knife。

書中所建構的架空世界是以一個有趣的魔法設定為核心發展出來的,
這個魔法設定作者花相當多的心思去建構,
有一定的複雜性,需要花點篇幅說明一下,

以在書中第九章的時候作者所嘗試解釋的例子說明,一根蠟燭燃燒時,
具體有型的蠟燭將會轉化為無形的光與能量,
而所謂的魔法,就是將無型的光與色彩逆向轉化為有型物質luxin,
這個物質可以被施法者瞬間型塑成各種形狀,
像是刀劍,槍砲,船,階梯,房屋,甚至是鎧甲等等。

而這個魔法過程在書中被稱為draft

而不同顏色的光所轉化出來的物質特性將會不同,
舉例來說,藍色的物質具有堅硬的特徵,
綠色的光化物質具有韌性,

書中的光設定不只是可見光,
還包含了一般肉眼看不到的紅外光與紫外光。

這種draft能力並不是人人都有的,
常常都是靠著血統遺傳的,
那些少數具有draft能力的人,
對於可以進行draft的色彩也有一定的限制,
有些人只可draft一種顏色,
有些人兩種以上,
但都需要周遭有相應顏色的光與有色物質才行,

而具有能力draft全部光譜的人就是Prism,
而他另外與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Prism有能力直接從太陽光中直接分光,
也就是說,只要有太陽光,
他就能夠draft所有色彩的物質,
這樣的人被認定為世界的統治者,
一般狀況一個世代只會有一個Prism,

而整本書的架空世界即是以這個魔法設定為中心建構發展

這本書是以第三人稱視角轉換進行寫作,
主要進行視角的角色有作為Prism的Gavin,Gavin的私生子Kip,
比Kip年紀稍長兩歲的青梅竹馬的Liv,
以及身為Prism保鑣blackguards一員的Karris,她也是Gavin的前未婚妻。

這四個人都能draft

這四個人的人物塑造對我而言還算成功,
我個人有一點感覺Karris的刻劃還可稍微加強一些,
而在主觀上,我比較喜歡Gavin以及Kip這兩個角色,

本書在人物描述上細膩且恰到好處,
情節的節奏也有足夠的開展與鋪陳,
在這兩方面拿捏的相當平衡,
不會像Robin作品那般細描人物情感,導致情節節奏慢,
也不會像Sanderson的許多作品那樣為了情節節奏的緊湊,而犧牲情感刻劃,

在情節的鋪陳過程中,從頭到尾隨處可見作者的伏筆與情節轉折,
並不會像Sanderson一般喜歡把精采安排藏到最後以致有時讓小說前半略顯枯燥,
然而Black Prism這樣按步調平衡展開的鋪陳手法,
也致使在書中結局時失去一個有力具有爆炸性的結尾,
感覺第一本書讀完時,沒有一個明顯結局的感覺,
劇情似乎直接延展到第二部的開頭。
很明顯作者的寫作計畫便是要寫多部大頭書,
伏筆與情節鋪展似乎是以整系列作品進行安排。

這樣的一種安排,讓我不太抓的到第一本書的情節主軸,
許多的事件、情節、伏筆都在第一本書逐漸的開展與醞釀,
作為一系列作品的首部,我能說這本書算是做了不錯的開頭,
會讓人想繼續讀下去。

這部分跟他寫The Way of Shadow有點明顯不同。
The Way雖然是三部曲的第一部,
但它仍有自己的一個明顯收尾。
這特徵似乎在很多奇幻作家的第一本作品中挺常見的。
可能是想根據讀者迴響再決定是否繼續寫第二部?!

整體對我而言,
Weeks的這本Black Prism,
這本書不管人物刻畫,情節鋪陳等各方面雖然不到耀眼、
能跟我產生強烈共鳴的地步,
但我個人覺得全方面都有在水準之上,
推薦大家試試看。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迷霧系列#6 Shadows of Self 讀後小感 (微雷)

Goodreads評分: 4.30 /5

從這本書出版時便買了這本書,一直到最近才拿起來看。看完後有主觀覺得略微小失望。或許是自己對Sanderson的作品有點麻木了。

由於Sanderson出書相當快,現已作品不少,之前有好陣子一直讀他的作品,當時覺得這樣不太行,都快被他給洗腦了(XD),決定讓自己停一段時間看其他作者的作品,看一小圈後才回來繼續追他的作品。

這本書作為之前The Alloy of Law的續集,主要角色視角與The Alloy of Law相同:傳奇執法者Wax與他的小助手Wayne,以及成為警察的貴族私生女Marasi。在情節的主軸上與Wax的過去的經歷息息相關。然而與The Alloy of Law不同的是,作者在這本書上將情節與前系列迷霧之子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變形獸kandra等Sazed(Harmony)都有豐富的出場機會,並與情節發展緊扣在一起。在故事中的一項趣味,便是看著書中角色如何以神話,宗教般的言語談論著迷霧之子系列中的那些過去的事件。若沒有看過迷霧之子或是The Alloy of Law,我想這部作品將可能很難融入。

在情節的鋪成與轉折上相當不錯,在架構上相似於鋼鐵心三部曲與前作,像是剝洋蔥似的作情節推展,隨著劇情推移,一點一滴的鋪陳以及逐漸了解事件全貌,在劇情最後進展到事件核心時,會來個出乎意外的大轉折或是連環爆點。並在轉折之後迅速作結,讓人餘韻不已。這算是Sanderson的強項,也很有他個人風格。

然而可惜的是,自己其實看過Sanderson的作品也算不少,漸漸可以捉到他的套路,在讀到這本書的80%時,其實已經猜到結局的爆點了。但即使這樣,當實際讀到那些地方時,還是挺扎心的。

如果我們把奇幻小說也像是一般人對電影常做的二分法一般看這本書,這本書是一部精彩好萊塢式動作片,像是007或是不可能的任務一般,具有情節步調緊湊,精采結局轉折等等相似的優點。然而,這類型作品也有由此而生的缺點,就是人物刻劃不夠細膩,角色情感張力不足等問題。對我個人而言,我是比較喜歡看劇情片的那一類人。像是刺客系列那種風格我就很喜歡。

另一項很明顯感受到的落差,由於這本書作者幾乎把爆點都放到情節最後75% ; 故事的前50%,或許由於尚在鋪陳的關係,也或許因為許多設定都在The Alloy of Law都已介紹過,缺乏閱讀設定上的新鮮感,前半本書啃起來有點”辛苦"。這本書讀到一半時,自己心中為這本書打的分數是3顆星,整本讀完時,觀感上升不少。

個人評分:

情節安排: 4.5
情節鋪陳: 4
人物設定: 4
情感刻劃: 3

總評: 4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介紹與讀後感 The Lies of Locke Lamora

Goodreads上評分: 4.29 /5

這部作品算不上是我的最愛之一,但應該是看過印象最深刻的幾部作品之一。從看完這部作品可能有兩年了,至今仍覺得印象不錯。感覺這裡都沒什麼在討論,來簡單介紹分享一下。

這部作品的特別的地方在於,題材相當新穎。雖然作者好像不見經傳,但作品評價相當不錯,當初留意到這本書,也是發現在amazon評價不錯。這系列作者打算寫五部曲,目前第四部曲快出了,我已讀過兩本,第一部曲個人覺得優於第二部。

第一部曲本身算是個完整獨立故事。雖然第二部是第一部的延續,但各部曲有自己的ending。

第一部故事在述說一個在Camorr貧民窟長大的孤兒Lamora,在鬧區如何成長,如何生存的故事,在這本書的最後,如何因為徹底破解對手的騙局,被譽為Thorn of Camorr爬上家喻戶曉傳奇人物之列,感覺大概就是國家級說謊大師的意思。

與其他相似少年成長的奇幻小說不同的是,這本書的主角相當弱包,沒有高強魔法,也沒有神器。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腦袋與一張嘴。(另外,這本書的魔法元素相當薄弱。)

從小被騙人無數的老神棍收養,被嚴格的訓練其說謊,詐騙,設局等總總技巧。故事的情節軸線上一方面描述著他的幼年生活的成長,另一方面也描述著他與他的好友們如何逐漸涉入對手所佈下的陰謀騙局中,犧牲慘重,之後他們如何翻身復仇的故事。

這本書的有兩點讓我個人在閱讀上不太順的地方,第一點在於在瑣碎細節的架空背景設定相當多,第二點在於作者在情節鋪展的細部情節設計上感覺上略顯破碎,有些零碎情節描述其實可以併入其他部份,構成一個較大塊整體的情節進展。作者的這部分寫作問題我感覺在第二部時有加重的趨勢。

但即使這樣,還是瑕不掩瑜,對於那些已經對主角威能,神器無敵的情節設定有點麻木的讀者群,這本書或許能帶來一點不同的體驗。

個人評分:
世界觀: 3.5
人物設定: 4
情節設定: 4.5
情節架構: 3.5
敘事手法: 4
題材新穎: 5

總評: 4~4.5

讀書心得: Dragon Keeper

Goodreads上分數: 3.92/5

(以下可能有些小雷)

看完了The Fitz and the Fool第一第二部後,非常喜歡,等不及第三部曲的出來,決定來看看Robin Hobb之前的作品Dragon Keeper來解解饞。

Hobb的作品讓我最喜歡的點在於她在描述人物內心與情感的細膩。她在描述內心戲的文字常常會讓我產生共鳴。

這一本作品是她The Rain Wilds Chronicles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在寫作手法上相似於活船系列,採第三人稱敘述,情節視角會在主要幾個角色之間轉換。

世界觀的設定則是與刺客系列與活船系列同樣。但故事描述的焦點在於龍的故事。

在之前刺客系列的結束後,龍重現於世上,在人類的幫助下數十頭Serpents得以回到孵育地重新結繭(?)孵化成為龍。然而這些過度年老的Serpents在孵化後,成為了身體畸形的龍,不僅無法飛行,其在四肢以及尾巴等部位也有畸形的地方。第一部曲就在說明這些龍在孵育地的掙扎,帶給了當地居民的不便,而後人們與龍之間如何達成了協議,並選出一群人(dragon keepers)幫助這些龍搬家,伴隨龍群前往尋找龍回憶中一個叫做Kelsingra的地方的過程。在第一部曲的最後則結束在旅途的過程中。

主要作為視角的角色有三個人,一個活船的男船長Leftrin,自願成為Dragon keeper的少女Thymara,以及對龍以及Elderling有強烈研究興趣的貴族小姐Alise。在龍的主要視角則是一隻由Thymara服侍的藍色母龍Sintara。故事描述著這四位角色的背景,以及他們如何相互邂逅在這項替龍尋根的旅程中。

這本書整體讀來相當順暢,在描述情節上沒有拖曳的感覺,感覺比前一部作品The Solider Son Trilogy可讀性更高。然而第一部讀完之後,我個人主觀上覺得有兩點小缺點。第一項是人物設定的問題,這幾個角色的背景與個性設定不太能跟我產生共鳴,說直接一點,因為沒有很喜歡這幾個角色,就不太會去在乎接下來他們各自會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們的想法。Solider Son Trilogy的大眾評價雖然不佳,但當初讓我啃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主角讓我還滿喜歡的。

另一點,就是情節在第一部的故事中,或許是還在鋪陳的關係,感覺還沒有特別吸引人的情節發展。這點希望第二部會好一些。

個人評分:
描述手法: 5
情節設定:3.5
人物設定:3.5
世界觀: 4

總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