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英文版「三體」第一部閱讀心得(雷)

Goodreads讀者網站評分: 3.98 /5.0 (>20000 Ratings)
2015長篇小說雨果獎

這部小說採取第三人稱主要角色間(Wang以及Ye)視角轉換進行故事推展。在背景上是以大陸從文革至現代的近代歷史為框架,嵌進架空故事情節的半架空背景設定。在人物的設定基本上採取扁型的定形設定,除了Ye Wenjie進行較為深刻的刻劃以外,其他人物稍微缺乏層次感。然而對於這本書,我認為最精彩的地方在於其對情節架構與伏筆鋪陳的相當精緻漂亮。

在情節的鋪陳架構上可以分為兩個切入角度交織而成,可以分別稱之為「人類」與「三體人」的情節角度,而藉由這兩個情節角度的敘述,讓讀者們分別了解人類方面以及三體人方面的情節進展。

在「人類」的情節軸線上,時序上採取過去與現在的兩個時間軸交互轉換進行,而這兩個時間軸在情節鋪陳中都有其扮演的角色,過去的情節線以Ye的視角進行,主要在敘述從人類角度整體事件的起源,而在「現在」的情節線則以Wang Miao的視角進行鋪陳,主要帶領讀者經驗事件過程的開展。而在Wang的視角經驗事件的開展的軸線中,穿插帶入過去Ye的視角進行事件源起的敘說,此安排成為相當精彩的伏筆安排,特別是談到Ye是如何地成為一切事件的導火線。

而在「三體人」的情節線上,主要也可拆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三體遊戲」以及從Adventists船上所取回與三體人之間「通聯資料」。透過在情節中穿插三體遊戲的內容,介紹三體人的世界歷史的設定以及三體人所面對的困境。另一方面透過通聯資料,以補足從三體人的角度整個事件的起源與發展。在這兩個情節部分,相似於Ye的視角所扮演的角色,成為Wang情節線的情節鋪展過程中重要的伏筆材料。透過「三體遊戲」讓我們了解「三體」指的是三個太陽的世界困境;而透過「通聯資訊」我們了解三體人對地球的計畫,這部分被作者刻意安排成為最後的伏筆與結局。

「三體遊戲」的設定讓我想起另一部經典科幻作品Ender's game(安德的遊戲),我想這個相似部分應該不是偶然的。


整體而言,這部作品雖是半架空的設定,但其中科普描述不少,可算是部重科幻作品,對那些不適應閱讀科普描述的讀者,可能會覺得讀起來有點硬。而本書情節架構的精彩,相當令人讚賞與推薦。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日劇心得”別讓我走” (有劇透)


這是一部帶有強烈反烏托邦色彩的淺科幻作品。改編自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說。

這作品描述著一群複製人(克隆人)的成長故事,他們的誕生,即是為了將來能將他們的器官用以移植,給那些非克隆人使用。他們把非克隆人稱作”外面世界的人“,是相對於他們這些”裡面的人",因為他們從小便在像是監獄般嚴格管控的環境下長大。

故事在述說著他們對現實的面對、逃避、掙扎、反抗與無奈。

恭子、美和、友彥是從小在陽光學園長大的孩子,他們一直認為自己只是普通的孩子,一直到國小四年級時,被師長告知自己是天使,具有的獨特使命,將來長大後要成為器官移植者,幫助另外一群所謂外面世界有需要的人。

萌懂的孩子們當下無法吸收所被告知的現實,卻逐漸地在接踵而來的宿命下被衝擊著。他們開始知道有另一群跟自己不一樣的人,那些人有著不一樣的生活。他們開始了解自己未來的路已被譜好,他們無法有自己的夢想,無法去追逐自己的希望。他們開始知道自己活不到中年,不能有自己的家庭,不會有自己的孩子。

看著學校的高聳圍牆,期盼著外面世界的不同,希望自己也是外面世界的人。「陽光學園」成為的他們與「外面世界的人」的隔閡來源。

為什麼要當天使,因為是「陽光」的學生。

「陽光」對他們而言,成為不公的代名詞。他們認為「外面的世界」是象徵夢想、象徵希望的自由陽光之地。

然而作者精彩的伏筆就在這裡,就在他們長大離開陽光去到外面的世界後,才明瞭到外面世界才是更加地殘酷黑暗。

在所有的克隆人中,從陽光學園畢業的學生具有特權,可以長大後才進行器官移植,可以自小接受比其他克隆人相對更多、更完整的教育。在其他克隆人眼中,自陽光畢業的學生是幸福的、是令他們羨慕的。

離開陽光後,了解到陽光的圍牆想要阻擋的,不是他們這些孩子的逃離,而是想要把殘酷的世界阻擋在外,在圍牆裡保護著這群不幸的孩子。

世界,確實比他們想像的更大,但卻不是更美好。

在劇中的角色設定也相當精彩,每個角色用著自己不同的方式面對著、對抗著這命運。

美和,一個自卑、渴望被愛的孩子,羨慕著恭子,總是希望成為她,因此總是在追逐恭子的影子。不惜破壞恭子的幸福以讓自己能與她更靠近。面對著命運,恭子一直是她心中的倚靠、寄託,是她的全部。在生命最後的時間,或許是因為更看清自己,決定選擇成全恭子。藉著追逐恭子的影子,她也在追尋自己的價值。

友彥,自小便因為對足球的熱愛,對外面世界帶著夢想,是一個總是向前看的孩子。在現實的殘酷命運之下,即使是再緲小遙不可及的希望,他也不願放棄希望。然而在最後,在現實的殘酷齒輪毫不留情地躡過他最後的希望後,他徹底崩潰了。是恭子的關心與愛,讓他重新振作,走向他的結束。

真實,則象徵著對這體制決心反抗的代表。坦白自身無法願意最好的朋友犧牲自己生命。但面對體制的無奈,卻決定用生命表達出了她的吶喊。

恭子,一個善良的角色設定,是我們在劇中主要的視角來源,看著、想著這一切的殘酷現實的過程,身邊朋友的掙扎與痛苦。自小對友彥的愛以及美和的友誼,是她世界的中心,當友彥被奪走、美和背叛時,對恭子來說,她的世界也被拆毀了。失去了心與靈魂,決定離開實習小屋。

惠美子,象徵著想要從制度面,以溫和手法對抗這體制的角色。然而最後依然走向失敗。她的身世,對我來說也是一個相當精彩的伏筆。

這是一部灰色的作品,雖然是架空的科幻設定,但其對現實世界殘酷的影射,又令人覺得相當寫實。沒有其他常見的反烏托邦作品常見的最後體制崩壞的happy ending。就像惠美子所述說的,這不公的體制背後有許多的既得利益者,建立在對弱勢族群的剝削上,為了迴避道德良心的議題,最直接的做法便是否定弱者的權利與價值。不公體制的翻轉,常都是需要許多人的犧牲、以及時間與金錢的投入,才能一點一滴的扳倒這體制巨獸。

不禁地讓我想起過往人類歷史中在英國與美國的奴隸解放運動,背後也是多少的血淚。